古今中外 青史留痕 5P 《陈侯壶》,可治当下雷同呆板之弊
►   站内排名:No.100000+   ◄
分类 青史留痕 25篇中百篇内相关文章

《陈侯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于山东肥城(先秦时期属鲁国)两件陈侯壶上的铭文。

铭文共四件,同铭异器,器盖同铭。

两周时期,出土于墓葬或窖藏的青铜器,同铭异器、器盖同铭现象非常普遍。比如陕西眉县窖藏出土的西周逨鐘、四十三年逨鼎等器,内容相同的铭文就多达十幅(见本号2023年4月9日系列赏析之四十八)。

金文书法的创作,若相同内容,难逃面貌雷同。而这些多出自一人之手、内容相同的两周铭文,既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细微处又有明显的差异和变化。

春秋中期以后,列国铭文结构及书写风格才渐失西周特点。陈国为春秋时期小国,国势弱小,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铭文书法上,初承西周晚期遗貌,后近楚风。

《陈侯壶》铭文铸于春秋早期,因此有西鲜明的周晚期铭文特点,端庄典雅,造型开阔,线条遒劲凝练,曲主直辅,曲直相间。

陈国,今属河南淮扬。《陈侯壶》释文为“陈侯作妫橹媵壶,其万年永宝用”,四行,共十三字,属典型的商周金文小品。“陈侯”为陈国国君,“妫橹”是陈侯之女,“妫”为姓,“橹”是其名,“媵”(yìng)是陪嫁之意。铭文大意是陈侯为女陪嫁做媵器,希望将其视为传家宝,世世代代永宝用。

两件陈器在现代考古史上意义非凡,它是东周时期通过联姻方式建立和维持诸侯国间政治联盟的真实写照。

四件铭文,有行无列,寥寥数字,意趣十足。大小、长短、曲直、仰俯、欹正、穿插、错位、收放。承载着陈侯父爱温情的《陈侯壶》,庄重不失优雅,静穆不失动感,整饬不失浪漫。

“敶”字“東”部首几乎均以曲线构成,与左右部首相映成趣,“作”字三横与竖线呈六十度向右上,与上“侯”字动静相宜,“橹、媵”的错位,“宝”字的反书。寥寥数字,意趣颇浓,正合李瑞清“小器博其趣”之论。

图1:《陈侯壶1》(器盖同铭)

图2:《陈侯壶1》(器盖同铭)

图3:《陈侯壶2》(器盖同铭)

图4:《陈侯壶2》(器盖同铭)

我们再看其细微处变化。

整体布局效果看,图2、4铭文更加和谐,以疏为主,疏密相间,一二两行均为四字,但未做平均分布,第三行虽为五个字,但毫无堆砌之感,“年、永”二字的收与右“橹、媵”的放,对比强烈,“用”在“宝”右下,很恰当的填补了右“壶”与“其”字间的空白。相比而言,图1、3铭文则稍略逊一筹。

细观铭文造型,几乎无一雷同。比如图2、4“妫”字右部竖笔向右下出,一笔打破平衡,稳中求险,“宝”字左疏右密,部首“贝”各不相同,“用”字收与放、正与侧、曲与直,颇具变化。

从线条看,图1、3铭文浑厚凝练,图2、4“用笔”出入更自然,书写更写意。

绚丽多姿、生动鲜活,正是金文书法的诱人之处。

对比那些面貌雷同、呆板僵化、嚼之无味的金文书法作品,这四件生机盎然、意趣浓厚的铭文小品,对我们当下的创作,其意义,不言而喻。


古今中外 青史留痕 5P 《陈侯壶》,可治当下雷同呆板之弊




历史上的今天 ( 17 ):

可点 ➠ 2024年-11月-03日 1 s 0
 ♥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